日前,人社部發布《關于印發“互聯網+人社”2020行動計劃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行動計劃》),全面部署人社領域的“互聯網+”行動計劃。“互聯網+人社”是貫徹落實“互聯網+”、大數據等國家重大戰略,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,加快人社領域“放、管、服”改革的重要舉措,也是“十三五”期間人社信息化工作的行動綱領,對于增強人社工作效能,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,具有重要意義。
《行動計劃》分為總體要求、工作任務、保障措施、組織實施4個部分。本著“以人為本、融合創新、開放共享、安全有序”4項原則,深度挖掘人社工作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潛力,開創管理服務的新模式,打造開放包容的新形態,形成推動人社事業進步的新動力。到2018年,著力推進試點示范工作,初步建成促進“互聯網+人社”發展的創新能力體系,優選一批行動主題納入應用示范;到2020年,實現“互聯網+人社”多元化、規?;l展,建成較為完善的創新能力體系,形成線上線下融合、服務銜接有序、規范安全高效、充分開放共享的“互聯網+人社”發展格局。
《行動計劃》提出,“互聯網+人社”將依托社會保障卡、大數據等人社領域的優勢資源,建設“互聯網+”創新能力體系,總結各地互聯網應用探索經驗,吸納各方面的創新創意,重點推進“互聯網+人社”的基礎能力提升、管理服務創新、社會協作發展3類子行動,共包括48個行動主題。
基礎能力提升行動。主要是促進數據資源和服務資源的聚集、整合和共享,形成“互聯網+人社”發展的基礎能力。包括精準識別能力,即識別用戶身份的真實性;信息匯聚能力,即聚集整合各方數據,構成完整的個人數據;需求感知能力,即通過數據關聯分析,感知群眾需求;信用評價能力,即綜合評價用戶的行為能力;支付結算能力,即依托社會保障卡,針對個人提供快捷的支付方式。
管理服務創新行動。主要是廣泛應用基礎能力提升行動的建設成果,引領管理服務模式創新,形成適應“互聯網+”的人社工作新形態。包括網上服務,即推動業務上網,實現線上線下聯動;協同服務,即推進業務協同,減少業務環節和證明材料,變“群眾跑腿”為“信息跑路”;主動服務,即通過對服務訴求的實時感知與動態分析,提供主動的個性化服務;引導服務,即基于大數據感知,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行為進行引導;精確監管,即運用大數據技術,實現精準管理和監督;信用監管,即依托人社信用體系,開創業務分級分類辦理模式。
社會協作發展行動。面向社會輸出基礎能力提升行動的建設成果及人社領域服務資源,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新服務,支持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,也是借助“外力”推動人社工作的創新發展,包括基礎能力輸出、業務能力輸出和人社眾籌眾包。
《行動計劃》明確了48項具體行動主題,每一個行動主題,都孕育著豐富的創新內涵。比如“人社檔案袋”,就是要匯聚整合人社部門及全社會的就業、培訓、社保、收入等數據,為每位老百姓繪制一張大數據“拼圖”,通過數據關聯分析,幫助人社部門感知民心、預判訴求,給群眾提供更具個性化的主動服務,真正讓人社服務更加“聰明”。還有“待遇資格認證”,將逐步改變傳統的單純依靠現場認證的方式,利用旅行、就業、醫療、消費等生活軌跡信息,就能夠判斷待遇享受人員的就業狀況、健康程度與生活質量,輔助認定就業扶持、社會保險、培訓創業等政策待遇的享受資格。“網上參保證明”將按規定支持相關部門及社會機構聯網核驗參保狀態情況,打通部門間的數據壁壘,方便群眾購房、貸款、子女就學等。“就醫一卡通”,開放社會保障卡應用接口,與醫療機構、商業保險等實現服務對接,為持卡人員提供掛號、就診、取藥、化驗、住院等全程就醫服務,將有效化解就醫“掛號難”、“排隊難”等問題。
《行動計劃》在保障措施及組織實施方面,要求各級人社部門高度重視、加強組織領導,形成工作合力,積極探索適應“互聯網+人社”發展要求的政策制度,確保行動計劃實施成效。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,形成資金保障機制。加強與政府其他部門、社會各方面的溝通協調,使各項行動計劃有效銜接,相互促進,良性互動。建立適應“互聯網+人社”要求的創新型人才隊伍。同時,還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,明確人社部負責規劃指導、標準制定、經驗總結和推廣實施,統籌安排全國性重點建設任務;省級人社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,組織落實各項行動計劃;基層人社部門要積極行動,敢于探索,不斷拓展行動主題。
“互聯網+人社”不只是把人社服務搬到網上,而是通過“互聯網+”推動人社工作觀念的轉變,真正做到感知民心,以民為本,為民服務。實施《行動計劃》,將會提升人社部門公共服務的整體質量,提高百姓滿意度。